校友专栏

ALUMNUS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流金岁月

七十正芳华 电气创辉煌

发表时间:2022-04-22 作者:朱瑞东 崔玥琦 浏览次数:

1952年11月,东湖之滨,喻家山下,一座高起点多科性工业大学——华中工学院应运而生,电力系也同步起步。七十年,华中工学院发展成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成长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七十年,电力系近千名园丁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三万余学子建功于祖国大地,践行着“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形成了“厚积薄发,担当致远”的电气精神。


筚路蓝缕厚基础

——电力系与学校同步而生。新中国成立之初急需各类人才,1952年10月,全国进行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立了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和广西大学等5所大学的电机学科,合并组建了华中工学院电力系,拥有电机电器、无线电、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气计量和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等5个专业。作为建校之初的四大系之一,电力系师生勠力同心,从喻家山下的稻田开始,走上了校园建设和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道路。

华中工学院电力系第一任系主任朱木美(二级教授)与助手姚宗干(后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以“师傅带徒弟”模式培养青年教师


——机构变迁与雄厚的学科基础。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华中工学院对电气学科进行了对此机制调整。1958年组建电机工程系、水力电力系和动力工程系。1960年成立了电力动力系,从原电机工程系分出无线电专业,成立了无线电系。1961年重新组建电机工程系和动力工程系。1977年,电力系改称电力工程系。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电力工程系准确把握历史机遇,进入了专业方向和学科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国家博士后流动站,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项。1989年电力系获准建立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这是当时全国电机专业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学院所属电气工程学科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58-1959年建设的高电压实验室,高压电教研室从高压电专门化升级而来


——新世纪的电气学院。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与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等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也更名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进入新世纪以来,电气学院秉持“电气化+”的发展战略,在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特色研究方向开拓与平台建设、教育部学科评估、国际工程教育体系认证、本科生荣誉学位体系构建和电气学科办公楼群建设等多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电气学院始终保有强劲的竞争力。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增补为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组织结构与学科构成。一代代电气师生奋发图强、不懈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电气学院现已经具备完善的院系组织结构与学科构成。目前,电气学院下设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电磁新技术系、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应用电磁工程研究所、强磁场技术研究所和电工实验教学中心,拥有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电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脉冲功率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舰船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磁约束聚变与等离子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置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电力安全与高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聚变与等离子体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新型电机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粒子加速器与应用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以及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并拓展到聚变、等离子体、脉冲功率、加速器、脉冲强磁场、超导电力等领域。学院本科招生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生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学科覆盖了国务院学位办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所有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并在国内率先获准设立了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和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两个二级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历史概览图


——新时代追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文化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电气学院秉持不忘初心之则,践行薪火相传之策,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继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党旗领航促发展

2008年5月电气学院党总支在校内开展“与你零距离共建大学科”主题党日活动


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学院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定,按照“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解决难题、促进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运行机制,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1999-2000年,学院扎实开展“三讲”教育,在加强干部党员党性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推进电气工程学科新发展方向的开拓,启动了脉冲功率、超导电力、磁约束核聚变、强磁场、加速器等研究。在2006年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中,学院结合重点学科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重点工作组织了“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思想大讨论,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和“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深入人心。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中,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将“创新和发展”作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统一了“努力拓展学科建设新的发展空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优质的服务保障机制”的思想。2006年学院本科2002级11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被表彰为湖北省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院获人事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教育系统“树、创、献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潘垣院士当选湖北省劳动模范,卢新培当选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2011年学院获评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十八大以来以党建推进各项事业不断迈进。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教育引导党员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秉承“厚积薄发、担当致远”学院精神,逐步形成了“目标导向,全员齐心,全院协同,打造学院共同体,争创一流电气学科”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内涵发展,在全院师生中弘扬“想干、敢干、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凝聚共建新时代卓越华中大电气的磅礴力量。

电气学院坚持以党建工作推进学科建设,2016年11月举办党员干部培训活动


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党建和思想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2015年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党员干部做到自觉把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干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措施,确定了学院“十三五”规划,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了师德师风和院风学风建设。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解决了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性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和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确保了全体党员师生能够以“四有好老师”“四有好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步开展了“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开展党组织建设的专项清理整治工作。2016年11月份,学院组织教职工党员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弘扬红旗渠精神,践行两学一做,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教育培训,深刻领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内涵,激励了党员教职工在创建世界一流电气学科的伟大事业中树立信心,攻坚克难,勇当先锋,建功立业。2017-2018年开展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中央专题政治巡视整,陈晋书记、文劲宇院长撰写《以新时代要求引领电气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学校主页刊出,2018年10月组织党员教职工到韶山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2019年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接受了学校党委巡察并开展整改,学院提高了政治站位,有力推动了思想政治建设、立德树人与“双一流”建设工作,8月份组织党员干部到延安“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誓志一流”主题培训。2020年,武汉突发新冠疫情,学院党委坚持将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发挥“主心骨”作用,按照防疫任务分工合作严防死守、狠抓落实,成立了“抗击疫情突击队”,98名教职工多次担负网格值守和抗疫任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毕业季开启-为毕业生举行学位授予仪式》、人民日报《武汉高校-全力服务毕业生就业》,以及《中国青年报》、“湖北之声”、《经济日报》等媒体相关栏目,均专题报道了学院关于创新做好有温度、有感情的学生毕业工作的相关做法。2021年,以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为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点抓好“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完成中央巡视整改任务。

2020年2月,电气学院主要负责人带领“抗击疫情突击队”成员担负网格值班任务


新时代党建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2013年潘垣院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强磁场中心获中组部等五部委“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学院工会荣获湖北省“模范职工小家”。2016年,李承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学院离退休党支部获首批“湖北省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黄江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学院党委书记陈晋到北京参加教育部培训作党建交流发言,党委副书记罗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关工委第二协作组工作研讨会做典型发言,文劲宇院长专访文章《把每个学生好好培养出来》在《人民日报》刊登。2019年,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养创建单位。2020年,学院获评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获评华中科技大学“新冠疫情防控先进集体”。2021年,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学院关工委获评湖北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潘垣院士荣获湖北省最高人才荣誉奖项“湖北省杰出人才奖”,韩小涛获评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党委完成“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工作并提交验收申请,在上级党组织组织的满意度测评中,党员师生对学院党委的满意率达到100%。


人才培养创新风

坚持“以本为本”持续探索实践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电机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11年,开始实行“卓越计划”,全方位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探索“明德铸魂、金课强基、实践赋能”卓越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新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承办了全国电气工程学科青年导师研修班。2013年,初步建立了面向全校的电工基础系列课程的网上课堂,包括8门课程(电磁场、电路/电气大类、电路/电信大类、电路/计算机大类、电路测试、单片机、模拟电路、电力系统谐波)。2013年底至2014年,学院获批“电路理论(电气大类)”“电机学”“电路理论(信息大类)”三个校级责任教授团队。2015年全面实施院管教学。2016年,进一步完善教学团队选聘制度、教师首次授课的审核制度,建成跨8个二级学科的26个课程组,形成以课程组长、责任教授负责制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群,覆盖全院开设的所有课程;改进教学质量跟踪管理机制,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结合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学业跟踪管理形成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以评促教,逐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正式成员国后,学院当年即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实现了本科学位的国际互认。2018年取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新突破,“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班级平台,创建研究型大学电气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成果“研究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能力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湖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线“电路理论”(颜秋容)和“电力电子学”(段善旭)两门课程。2019年电工学教研组(负责人杨勇)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企业工程训练营”项目(负责人尹仕)获评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020年,疫情期间学院理论课程开课率100%,学生满意度超过80%;全面启动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强化电气拔尖创新高端人才培养,面向电气化+,重构电气工程专业卓越领军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考直通车招收本硕博贯通实验班25人,实行3+1+X 弹性学制。2020年3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电路理论”和“电力电子学”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电磁场与波”获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学院牵头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顺利结题获评优秀。2021年《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五版)》(第一作者苗世洪)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高电压新技术科学训练营”项目(负责人贺恒鑫)入选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电磁能-动能转化机制探究教学平台”(负责人刘毅)和“HZDJ-2型电机学及电力拖动综合实验台”(负责人熊永前)分别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5门课程获学校推荐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年12月,电气工程学科国际评估委员会专家和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合影


面向社会需要和国家需求不断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为充分反映社会需求,2013年将学生分为两个基本方向模块培养,A模块以服务电力系统为主,B模块以服务电气装备为主,由学生自由选择;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完善创新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广了脉冲功率技术、超导电力技术、加速器原理、工程等离子体与应用、核能与核聚变原理等彰显强电磁特色的系列课程。为应对全球能源战略结构变化,培养国家能源发展急需的未来高端创新人才,深化“新工科”“双一流”改革实践,2020年在原有A、B模块基础上,增设C模块(储能模块),开设了《储能科学基础》、《储能器件与装备》、《储能系统与应用》等课程,旨在对学生从储能科学基础到器件与装备,再到系统与应用,开展全方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输送专业人才。

重构面向“新工科”建设的“电气化+”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016年开始学院以大工程观视角重新审视课程、平台、能力的边界,提出以“变、通、合”的实施途径,2016-2017学年度申报实践教学改革项目5项,其中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重大专目1项,面上项目3项;增加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善对实验教学、实验平台利用率、更新率、维修率等的多元化评价和实验室准入制(设备使用和安全培训资格证),为开放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创造预备条件;新引入实验室云平台和电子触摸屏等设备共153.1万元,全面提升实验室硬件条件。2018年,成立“电气学院新工科建设工作小组”,面向“电气化+”,全面启动面向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系列项目,重构电气工程本科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开设实践课程4门,首次开设《工程综合训练》,以“企业工程训练营”方式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实施。

电气学院请校外专家参与明德课程-职业能力提升讲座,图为湘电集团董事长周建军受聘校外导师仪式


启动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荣誉学位”项目建设。2016年学院借鉴欧美“荣誉教育”理念,突破现行培养计划框架,以创新理念建立开放包容的个性化选修制度,吸引学生投身更具挑战性学术研究类或工程实践类精深课程,突出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机制改革,建立荣誉教育的个性培养、多元化评价体系和导师团队管理制度,整个体系形成具有反馈机制的闭环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2017年暑假面向2016级学生开设第一门荣誉学位通识类课程《电气工程实践基础》。2018年开展面向新工科的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荣誉学位”项目建设,创建由“明德-通识-专业-实践”四大板块构成的荣誉学位培养体系。2019年建设并首次完整实施了面向全体学生的4门新工科实践课程,以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科学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大一暑假开设《电气工程实践基础》和《创客训练营》,大二暑假开设《工程综合训练》,大三暑假开设《科学综合训练》。2020年,2016级本科毕业生杜步阳、李弘毅、李勇、张浩博四名学生荣誉学士学位,为全校各院系首次授予本科生荣誉学士学位。

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国家级成果。2021年《电路理论》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课程负责人杨勇被评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学院主持编写的《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指南》于2022年1月出版;学院开展全体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完成所有开设课程大纲修订,实现课程思政“进大纲,进课堂”全覆盖。

电气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研究生培养突出过程管理和国际化课程建设。2011年首次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研究生,在校研究生数量突破千人。2012年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全面铺开,共24门课程,比例达20%。2013年,探讨“以完善导师负责制为中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前提”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和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资助制),将导师的招生数量与其科研经费,以及对学生的资助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5门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参加研究生院组织评估,辜承林开设的《机电动力系统分析与仿真》、曲荣海开设的《现代电机设计》等两门课程被评为优秀,另有3门课程评估为合格。2014年康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陈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开始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17年建设双一流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水平实验课建设项目“现代电力系统综合实验”。2018年圆满完成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凸显学科特色。2018年研究生国内外交流中和科技创新表现突出,2016级硕士研究生刘爽(指导教师邹旭东)获2017-2018年度“百人会英才奖”,研究生参赛队伍(指导教师康勇和陈材)获GaN Systems杯第四届高校电力电子应用设计大赛唯一特等奖。2020年举办首届中国青年电气工程会议(CIYCEE),是电气领域关注程度高、影响力大、学术水平高的青年学者科研交流会议,成为完全由学生组织国际会议的成功范例。2021年与19家签订专业学位联培单位,丰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资源,为研究生工程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奠定了基础。

2019年5月9日,马伟明院士做客华中科技大学携手电气精英讲座


重视开展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2012年,本科2009级提高班盛同天获评“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个人”(全校本科生仅1人),毕业生王孟哲获评“湖北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第一名。2013年新增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江阴市天马电源制造有限公司两个实习基地。在2013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2名同学获国家级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7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2014年,强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学院和西电集团多次研讨实践教学内容,为本专业学生量身定制生产实习全过程,聘请资深现场专家为学生讲课。2014年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2名同学获国家级特等奖,2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在2014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3名同学获国家级一等奖。2021年在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获技术类竞赛全国一等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全国一等奖及最具投资价值奖,林磊、朱东海荣获全国优秀指导老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银奖。

2022年4月,慧眼识电团队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强化思政教育提升育人实效。2012年开始实施“班级成长工程”,这是电气学院为加强本科生班级建设而展开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成功尝试,它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班级建设为载体,强化基础工作,完善保障体系”,包括“制定方案、方案审定、实施方案和验收答辩、评比奖励”等环节,同步大力加强了班主任工作。2017年创建了“传承华工精神,讲好电气故事”活动品牌,每年组织80名学生探访老同志,聆听撰写老同志讲述的电气故事,多位老同志党员参加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班会。2018年开始深化“班级成长工程2.0”,推进“荣誉学位培养体系—明德板块”课程方案,开设《价值观塑造与实践》《领导力培养与实践》《职业能力提升与实践》课程,并结合“五育并举”不断优化课程。优秀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学院社会实践队先后获评2017、2019年湖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19年“寻找全国百强社会实践队”优秀团队,2021年“镜头里的三下乡”全国优秀报道团队、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奖;90%的班级获评校“优良学风班”,创学院历史新高,电气中英1803班团支部获评湖北省“金牌活力团支部”,电气中英1802班获评校“胡吉伟”班、电气卓越1801班获评校“黄群班”;学生辛亚运、李子博、刘鸿基、刘爽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杨江涛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于子翔、吴荒原、刘爽荣获“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学生辛亚运、李子博获评“长江学子”荣誉称号。积极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承担省部级课题项目2项,其中项目“高校德育实践探索——以荣誉学位明德板块课程为例”获批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重大资助、结题结果为“优秀”,项目“‘电气化+’大国实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获批2020年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资助、完成中期考核;项目“‘三全育人’体系下的班级成长工程”获批2019年校“一院一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结题为优秀,项目“‘电气化+’大国实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获批2020年校“一院一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通过中期考核。

电气学院坚持每年为新生上“早日站在党旗下”思政课


学科建设创一流

学科建设保持高水平。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电气学科排名第二。2017年电气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2017年9月,电气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学院ESI高影响力论文成果丰硕,4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涉及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物理学等4个学科领域。2019年12月进行了电气工程学科国际评估,评估委员会专家组宣布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通过国际评估,学科涵盖广泛的电气科学和工程研究,位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行列。2021年2月14日,电气工程再次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申请名单,10月20日向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提交了新一轮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科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有:加速器实验室(大禹楼)2012年2月筹建,2014年底完工,成为回旋加速器相关研究工作的实验基地。应用电子工程系大楼2015年初竣工启用;电气学科大楼2013年开展筹建,2015年8月开工,2017年封顶进入内外装修,2019年4月2日电气大楼全面启用。

樊明武院士当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会会长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性能优异。2011年4月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获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正式挂牌,自行研制的脉冲磁体于2011年11月成功实现83T磁场强度,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2012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以《用“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强度”》大幅面给予报道。2012年磁场强度达到86.3T,再次刷新国内磁场强度纪录。依托基地平台,学院承担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科学研究任务。2013年8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PHMFF)成功实现90.6特斯拉磁场强度,9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全部建设完成,10月份接受国际评估获得好评,召开了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科技委员会会议,11月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工艺鉴定验收。2014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PHMFF)通过国家验收,PHMFF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2018年11月22日,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创造了脉冲平顶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

国家脉冲强磁场中心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人民日报刊发其先进事迹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显著。2010年底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科技部初评答辩,2011年4月获准立项建设,科技部等部门领导到我校举行了揭牌仪式,实现了几代电气人的梦想。2012年度承担各类项目和课题共61项,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ITER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中年度新获准国基金项目和课题22项。2013年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建设验收;主持和参与了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ITER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与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0项,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ABB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研究。2014年卢新培在《Physics Reports》(物理报告)发表研究成果;袁小明、程时杰院士、文劲宇合作完成的论文《储能技术在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问题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入选领跑者F5000。2016年获批“电力电子与传动”“电磁理论与新技术”两个特色学科。2016年卢新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王康丽研究员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电力电子与能量管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脉冲功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两个教育部实验室通过验收。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获批自然科学基金获批31项,其中获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负责人李亮),是建院以来获批的首项创新研究群体,创造了我院基金申报新的记录。2016年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大规模风力发电并网基础科学问题研究”6个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部分超额完成了任务,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2020年在“ITER国际科技顾问委员会”会议上,J-TEXT装置被列为散裂弹丸破裂缓解的四大装置之一,J-TEXT在利用磁扰动实现了破裂逃逸电子的完全抑制成果突出,为ITER逃逸电子电流的抑制提供了全新的中国解决方案。2019年11月,学院与国家电网联合成立未来电网研究院,开启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篇章,2020年编制未来电网研究院首批项目指南并立项,与国家电网的合作进一步加深,编制“未来电网研究院2021年项目指南”并获批立项。2021年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方案,5月21日向学校提交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18年6月,磁约束聚变与等离子体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第一届IAC会议举行


人才强院战略顺利实施。2011年学院两个项目获准973计划立项,李亮和袁小明分别担任首席科学家,实现了学院973计划项目和973首席科学家零的突破;“脉冲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通过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启动新的岗位聘任与管理办法;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选派8位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访问学习,依托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34项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青年教师开展创新研究工作。2013年开设青年教师论坛,先后邀请胡家兵、陈崇源、徐伟和三名院士开坛论教。2017年袁小明负责的“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团队入选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李亮负责的“脉冲强磁场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获教育部滚动支持。2017年卢新培、胡家兵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王璐荣获亚太物理学会首届等离子体物理大会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组“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陈德树荣获顾毓琇电机工程奖。2018年曲荣海基于在可再生能源和电机新理论方面的贡献当选2018年度IEEE Fellow,同时入选IEEE工业应用协会2019-2020年度杰出讲师。2019年陈宇荣获第五届中国电源学会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奖。2021年杨勇、颜秋容等8名教师获“2021年度教育部课程思政师风团队”,杨勇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蒋凯获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姚伟获中国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杨勇获宝钢教育奖;梁琳获中国电源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曲荣海获日本永守基金学术奖。2012-2021年,入选中组部青年人才计划24人。2011-2021年入选湖北省人才计划23人。2013-2021年胡家兵、王康丽、李化、姚伟、李大伟等五位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7-2022年李大伟、孔武斌、曹全梁、周敏、李英彪等5人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名单。

2019年4月,电气学院教师在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获三项金奖


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电气学院在2000-2021年期间,发起、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学术活动150余次;2013-2020年期间,教师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计654人次;2002-2022年期间,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学术会议中任职157人次,国内学术组织任职210人次。2017年承办了第六届IET可再生能源发电国际会议(RPG 2017),2021年承担第十三届国际工业应用直线驱动大会(LDIA 2021)等国际学术会议。2018年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储能科学技术大会、第二届电工学科青年学者学科前沿研讨会;同时在脉冲强磁场、磁约束核聚变、粒子加速器等方面承担了多个系列的前沿研讨会议。2020年,依托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建立的IEEE PELS武汉分会获评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电子学会2020年度最佳分会,这是自该奖项设立以来首次由中国内陆地区分会获得。IEEE与强电相关的四个主要分支机构(IAS、PES、PELS和IES),相继依托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建立了武汉分会。


社会服务显担当

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2年袁小明牵头973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曲荣海参与863和支撑计划项目。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学院即有重大收获,有2个项目12个课题15个子课题获批,经费超3亿,其中主要由我院教师樊宽军、秦斌、谭萍参与、以华工科技为申报单位的项目“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治疗装备研发”获批经费约1.9亿;于克训牵头的项目“带电粒子‘催化’人工降雨雪新原理新技术及应用示范(天水计划)”经费总额为7500万元;李亮牵头的项目“脉冲强磁场先进实验技术研究及装置性能提升”获中央财政支持费用为2250万元。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项目数创造新记录,共获批项目7项,课题6项,课题参与若干项,获批经费过1.2亿元,其中:磁阱型磁压缩聚变装置的概念设计与关键技术预研(负责人张明)项目经费4541万,液态金属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蒋凯)项目经费3151万,基于托卡马克位形优化的新方法探索(负责人江中和,项目经费1463万)。

2019年11月21日,国家电网-华中科技大学未来电网签约仪式举行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2012年“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项目(尹项根、张哲、陈德树等完成)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刷双馈电机、激光自备电源系统、电磁发射系列关键技术、超大容量断路器等多项重要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或相关部门验收,获评为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等。201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强电磁环境下复杂电信号的光电式测量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李红斌、陈庆为完成人);内部公示项目获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磁场调制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辐照加速器电子束磁位形控制扩散技术与装置”项目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种用于辐射加工的电子束扩散装置”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一种直流输电继电保护整定预备量的获取方法”获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内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是学校首个内部项目国家奖。内部项目获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高频三维磁场调控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磁流体不稳定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科研研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突破,9月17日潘垣和何俊佳、袁召等在南方电网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装置研发及工程应用”在西安国家高压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功通过100kA级短路电流开断试验,使我国220kV系统用高压断路器的开断容量指标达到国际最高水平。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内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内部项目获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规模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的电网主动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学院一项成果获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专用项目,第一完成单位),该项成果解决了制约我国重大装备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升我国重大装备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转矩低脉动直驱永磁电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湖北省技进步一等奖。

2019年初,华中科技大学研发的220kV系统用大容量短路电流开断装置成功通过100kA级短路电流开断试验,使我国220kV系统用高压断路器的开断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薪火相传。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迅速腾飞,再到新时代的突破创新,一代代华中大电气人始终将时代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为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为中国电气工程的蓬勃发展汇聚力量。


http://news.hust.edu.cn/info/1002/44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