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U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电气最初的记忆
——专访电机系老教授尹家骥
(杨璠、何芬、蒋昊伟根据尹家骥采访录音整理)
时光流转,从1952年建校至今,已经整整六十年。60年的风雨岁月,许许多多的老教师把一生的汗水都撒在了偌大的校园内。他们是学者,是教授,更是华工的耕作者。他们把智慧筑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把心血浇筑给华工,化成了今日之电气。尹家骥,这位经历了战火洗礼,年近期颐的老教授就是这些耕作者之一。两小时的谈话,不见官僚之气,质朴却又不乏深情。夏日的早晨,我们一起倾听了电气最初的记忆。
我们华工不服输
1951年,原在湖南大学电机系就读的尹家骥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修读硕士学位,那时,还没有华中工学院,那时,他还只是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清贫学生。1953年10月,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电力部分合并为新的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尹家骥的人生轨迹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下悄然改变了。哈工大求学期间,尹家骥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一起接受苏联专家的系统讲学。
据尹家骥回忆,到哈工大进修的人分为研究生和助教两类。他是到哈工大读研究生,而许实章等老师当时则是以助教身份去进修。尹家骥第一年完全学俄语(就像现在的预科),后两年一边学习全俄语课程,一边教同来进修的助教。在此期间,许实章教授以助教的身份听过他的课,两人还有过师生之缘。
1954年,学成归来的尹家骥直接回到了华中工学院,成为了电机系的一名讲师,这样一干就是35年。回忆起当时的教学,尹老师说:“就是一句话,上头怎么安排就怎么干。没有抱怨,无选择地干。” 解放初,全国上下都在学苏联,教育方面包含其中。而哈工大归来的一批老师就是去听苏联专家讲课,把苏联的教学模式学到家。华中工学院刚成立,名气不响,出去的学生工厂也不接受,“在哈工大,大家一个想法,回到学校要把学校发展起来,要跟人家比。大家都是学苏联,一个起跑线,我们华工不服输。”尹家骥老师这样说着那时属于他们的奋斗历程,“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跟哈尔滨电机厂、湖南湘潭电机厂、上海电机厂很多大电机厂关系都很熟悉了。我们的毕业生绝不比老牌学校的差。”
光荣的教学之风
回校后,按苏联的模式教学,教学方面主要特点是内容系统、注重基础、专业细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结合实际,学生有两次实习,到工厂里进行生产实习,也会到研究单位进行毕业实习,结合实际题目来做毕业设计。当时教学风气很好。教师亲自带学生到工厂实习。尹老师回忆,有一次搞毕业设计,春节时还住在研究单位。为了及时答疑,为了更好地交流教学经验,老师中间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现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的“师傅”便是华工第一批教授之一的李子祥。尹家骥老师记得当时学校开的“教师座谈会”上,把李子祥毫无私利全心全意带张勇传的事例作为正面典型。那时,师生们真正做到了“安排什么干什么,毫无怨言。”三年困难时期,教师职工饿着肚子讲课、学生饿着肚子听课更是常有的事,在那几年间,高电压专业的姚宗干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尽管全身浮肿,仍不放松教学与科研,一时传为佳话。
不久后,老师们发现“全盘苏化”有一定局限性。苏联模式系统严格,但是对于理科如数学物理的教导相对薄弱,专业分得早且过于细化以至于扼杀了创新。于是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同时也加入了一系列如物理、数学等理学专业,于1988年正式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专注科研结硕果
建校之初,科学研究是非常受重视的。此时,实验条件不好,院系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因此学校积极与别的单位合作,尹家骥回忆:“我们系里有几个研究,结合生产实际与单位合作;组织大联合,与别的单位联合,搞课题研究。”比如,动模研究室(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就是由电机专业进行实验室设计并且制造模拟电机。同时建立的还有受湖北省水利部委托所办的水电研究所、水力调度研究室。以后又陆续建立了电机实验室、电磁测量研究室等一些实验室。其中,动模实验室始建于60年代初,73年与湖北省电力局协议共建,为配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2004年又投入近200万元进行了改造,并已与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世界上首套三峡巨型多分支物理模拟机组系统,现在已经是强磁场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三大实验基地之一。
尹家骥老师曾任水电能源研究所所长,1983年退休由张勇传院士接任所长。这个研究所给湖南柘溪水电站搞水库调度,按新的调度方案,电站一年之内就多发电1.3亿度,占全年总发电量的6%,国家科委将这一成果向全国34座大中型水电站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柘溪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
“我们电机系也搞研究,多速电机、步进电机都是十分受工厂欢迎的。依托我们系建立的电机厂,是学校最赚钱的厂。”说到这些研究成果尹老师显然十分的开心,还拿出了由他参与的水果保鲜研究项目的获奖证书,“当时缺乏保鲜装置,水果不能过冬;为此系里专门立项研究空气放电水果保鲜技术,还为此专程到海南去做实验。”该项目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科学与实践相结合,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要脚踏实地地搞研究。”校训里的八字真言“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就是一代华工人的真实写照。
《电机学》教材的前世今生
我们学校的电机学科一直处于国内优势地位,这与影响广泛且深远的电机学系列教材密不可分。尹家骥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电机学》教材的前世今生。
1965年,仿照哈工大学习时所用的苏联教材,许实章教授主编的第一版《电机学》出版。此版教材体系清晰、由浅入深,按照直流电机、变压器、感应电机、同步电机的顺序编排。本书曾获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优秀教材二等奖,是国内影响最大、采用范围最广的电机学教材之一,至今仍是众多高校和电机工程界的首选参考书。1980年《电机学》再版, 2001年左右为了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辜承林、陈乔夫、熊永前在老版电机学的基础上编了新版《电机学》,新版教材现已出到第三版,时至今日华科大学子手中仍然在用这套教材。这个教材体系一直沿革下来,在全国都极具影响,其编排顺序、内容选择均沿袭许实章所编著的第一版《电机学》。我们学校老一辈的电机教师为全国的电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
从尹家骥老师的回忆里,我们不能够找到哪些具体到哪一年、哪一月发生了怎样令人感触的大事,也不能探寻到曾经许许多多留下感人事迹的教师们的具体姓名,也无法知道有哪些在困难时期,还能坚持着刻苦学习的学生们的具体所为,或是今天他们所能达到的成就。我们能够知晓的是,几十年前的某一天,或许有个班学生在西二楼的电工实验室里认真实验,或是有个老师在西三楼的电机实验室里钻研学问,亦或是有个教授在西二楼电磁实验室里做着自己的研究……这些就是电气最初的记忆。这些曾经杰出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岁月的痕迹泯灭了他们的姓名,而正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电气今天的深厚传统和底蕴,使这里英才辈出,人才济济,使电气走向更加荣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