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李端姣,1993年、199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相继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曾于1992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特优生称号。现任广东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以下简称“生技部”)副总经理、机巡管理中心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其领衔参与的科技成果获全国电力行业、广东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创新奖等19项,获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技术改进贡献奖等18项。其中“GIS局部放电监测系统标准化及标定体系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状态多维度监测及诊断关键技术”获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人工智能稀疏大模型的电力装备协同作业与运维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有能力——
“务实和创新在她身上结合得非常好”
“生产一直提倡一种务实精神,在她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她既善于发现生产存在的实际问题,又擅长创新性地解决困难。”南方电网公司原生技部总经理、现已退休的钟连宏回忆起与李端姣共事的岁月时说。
广东电网公司生产调度基地一号楼办公大楼18楼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四块亮闪闪的牌子,分别是“能源行业电网设备智能巡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南方电网生产域人工智能中心”“南方电网电力线路机巡作业示范基地”“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每块牌子所代表的领域,都倾注了李端姣的全部心血,亦是她多年耕耘的勋章。
李端姣是广东电网公司公认的技术专家。
1999年,她研究并推广应用GIS局部放电监测,成果提炼形成电力行业标准,推动了局放在线监测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
2002年,她开发高电压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广东电网公司第一套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获得基层的广泛应用和高度认可。
2009年,她发起建设电力行业首个六氟化硫气体回收中心,累计回收再利用六氟化硫气体超500余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排放1200万吨,年处理能力大于60吨。2024年国家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现场调研称赞,“据我了解,国际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广东电网公司创新部总经理卢恩看来,既关注前沿技术又能敏锐跟生产领域相结合,结合后能马上去干又能做出成绩来,这一点非常难得。“她一旦觉得对公司安全生产真的有帮助,就会马上行动去做。看到一个点,能形成一个面的工作,快速打开局面。”
如今的李端姣已经53岁了,作为技术攻关团队组长完成广东目标网架工程柔直技术攻关,又马上投入到全国第一个海陆一体三山岛工程全过程技术支持和生产准备工作。除了生技部的日常工作外,她同时还带着四支团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技术创新。
一支是自主可控团队,正和北京怀柔实验室组建直流海缆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全力突破“国产绝缘料”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一支是先进电工装备团队,除了成功研制世界首台110千伏节能型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外,正在进行断路器合闸电阻自主可控的突破。李端姣凭借着多年在业内的口碑和影响力,发动15家企业加入团队,推动上中下游互融共生产业链协同创新,成功拿到了广东电网公司首个工信部一条龙项目。
除了无人机智能巡检团队,李端姣带领的另一支团队早早布局当下最火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这也是她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提前把握了‘AI+机器人’热点,并推动它成为南方电网重大科技战略方向。”
“我们的电力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水平全国领先。没她是很难的,她的眼光很难得,在这个位置、这个年纪,还有这样的干劲和魄力,更是难得。”李端姣的团队骨干、南网科技公司智能运检事业部总经理吴昊敬佩地说。
有韧性——
“她带着人把这事硬生生啃下来了”
“重大专项都是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比拼,她既擅长协调各方,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更能下苦功硬功,扎扎实实去推去干。她太有韧劲了,锚定目标,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干成。”卢恩如是说。
广东电网公司安全总监成国雄仍然记得,2022年李端姣提出在户外变电站开展无人机巡检的想法时,自己的那份惊讶。
“这个事的难度是前所未见的。”成国雄说,“一是变电站无人机巡检安全性存在巨大风险和隐患,二是要投入多少钱、多少人、攻克多少难关、花多长时间才能做到。”
彼时,输电线路和配网线路无人机巡检已经遍地开花,但变电站无人机巡检却成为业界禁区、少人问津。为什么不能应用无人机巡检?因为设备密集、安全距离有限、电磁干扰强,因为一旦无人机坠落砸到母线后果严重……种种问题和顾虑摆在眼前,都让这件事显得异常艰难。
“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困难和问题可以一个一个想办法解决。”李端姣从来都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她的精神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凝聚起了一批跟着她一起干的志同道合者。
她组织汕头供电局做了几千次撞击试验,反复验证无人机坠落可能导致的种种后果。
她多次协调国内外顶尖专家、广东电网电科院、广东电网调度中心和各市局各方智慧,攻克建模方法、前沿算法难题。
她深入从平台架构设计到功能模块完善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她带领团队成员实地勘察,结合变电站地理环境、设备布局等复杂因素,反复论证优化。她发动各地市局开展技术创新,干中学、学中干,为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各地户外变电站无人机自动巡视路线是我们自己的员工一点一点规划出来的,极大控制了成本。输变配机巡一体化我们走在全国电力系统前列,十几个兄弟单位都来调研过。”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技术应用推广部经理刘高对往事印象深刻。
江门供电局张锡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今的他已经从变电“老运行专家”成功转为变电智能运维专家、广东变电无人机巡检带头大哥,“这个事能极大提升基层工作效率,大家乐于参与、乐见其成。另外,李端姣总经理的开放态度让我们很受鼓舞,无论是谁是什么岗位,只要愿意就可以加入。”
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变电机巡管理部经理张英对她的做事风格印象深刻,“她的思路很清晰。做一件事,协调哪些资源,弱项短板在哪里,怎么干,考虑得很周全。每个困难的攻克,无论想什么办法,她都会较劲到底直到战胜它。”
“她善于站在潮头看我们的工作,提出她的思想。我们有了牵头人提出来该怎么干,有人愿意受得住寂寞去试错,汇集了这么多力量,把这个事硬生生啃出来了,极大解放了基层的生产力。她组织探索研究并实践‘变电一次设备不停电预试工作模式’,攻克系列技术难题,实现预试从‘线下’到‘线上’,一年可以减少8万人工时。”成国雄说。
通过“孪生建模+全景感知+智能分析+智慧驱动”的创新研究路线,李端姣带领团队建成全国首个天空地智能协同、输变配一体化巡检体系。如今,广东电网智能巡视占比高达80%,减危提质成效显著。
而这样的精神,她三十年如一日,用在每一个项目的攻克推进上。
有情怀——
“在岗一天,就去敲24小时的钟”
“搞科研可能干10件只能成1件,也可能干了10年都不一定有回报。只有发自内心去干,不是为了别人的肯定,也不是为了要成绩、升官、发财,才能坚持下来。”李端姣说。
自1997年入职广东电网电科院以来,李端姣常常奔波在变电站、发电厂、水电站、核电厂,搞现场试验、事故调查、技术研究,一年365天,200多天都在现场跑,每次脸都晒得黑黝黝,同事们打趣为“铁人”。一干就是14年。
调到广东电网公司生技部工作后,既要做管理,也要做技术,李端姣更忙了。“天天这么拼命干,干个啥?”“一条龙、国重项目你现在费心费力申请、布局,‘摘桃子’时你已经退休了,图个啥?”很多人这么问她。
李端姣的答案是,“因为热爱而出发,因为责任而坚持。”这一点与许许多多熟悉她、了解她、和她共事过、和她正在共事的人的印象趋于重叠。
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技术应用推广部副经理王丛感慨,“她认真地把自己奉献给了电力事业。”
成国雄提到了另一件让他记忆犹新的事。2020年年底,李端姣做了个大手术,术后20多天就来上班了。看到她出现,部门的同事都感到惊讶,李端姣说了一句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话,“这么多的设备在运行,在家里睡不着。”
“她是个真正有理想有情怀的人,不为名不为利,就是热爱企业,热爱她的本职工作,对企业充满了感情。”成国雄很感慨地说。
而这份情怀同样被许多人看在眼里,“任何时候跟她聊起技术,她眼里都是有光的,很自信的,看得出来,那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全员追逐大模型时,坚持保留20%团队深耕电力设备故障、缺陷小样本学习,这种技术守夜人精神最值得敬畏。”
或许正如卢恩对她的总结,“用毕生热忱注入专业领域,具有独到的前瞻性思维、跨界整合能力、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将技术战略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的卓越能力。既能与院士专家共绘技术蓝图,又能俯身为后辈修剪科研枝桠,用躬身实践引领创新标杆。她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