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party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党务动态

教师节寄语+师德先进个人叶齐政事迹

发表时间:2017-09-08 作者:朱瑞东 浏览次数:

前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我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第33个教师节。值此佳节之际,我们向您致以节日的祝贺和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一年来,学院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院教职工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一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先进典型。希望全体教职工学习他们忠诚教育、敬业奉献、心系学生、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创建世界一流的电气学科而不懈努力。

我们相信,依靠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传承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奋力拼搏不断创新,电气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以目标导向,全员齐心,全院协同,打造学院共同体,争创一流电气学科,

祝各位教职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心,事业进步!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叶齐政

auto_2895.png

中共党员,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热爱学生,热爱教学,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学校首届十大“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学校“三育人奖”。主持过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作为教师班主任,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后”学生上,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和困难同学谈心,循循善诱交流人生感悟,所带的班级由“落后班”转变为“优良学风班”,学生全部顺利毕业。作为《电磁场与波》课程的责任教授,针对该课程抽象难学的特点,认真研究其教学规律,重构了《电磁场与波》课程教学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国内同行教师的高度评价,教学质量一直位于电气学院前列。

叶齐政,电气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4年走上华科大讲台,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电磁场与波》的本科教学工作。他热爱教学工作,全心投入,作为《电磁场与波》校责任教授,在教学规划、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书育人等方面都作出突出成绩,其课堂教学质量也一直位于本单位前列此外,他还担任教师班主任工作,获得学校首届十大“我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称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主持过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一、融汇再造,与时俱进,变知识体系为教学蓝图

《电磁场与波》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抽象性可以说是最强的。叶齐政教授在自己融会贯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研究和实践教学规律,苦心孤诣,将专业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科学概念模型转化为教学模型;充分挖掘由知识、到方法、到思想,最后到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线索,重构了《电磁场与波》课程的教学体系,得到国内同行老师的高度评价和学生的认可。

从知识体系到教学体系的重构。一门基础课程依赖的是该基础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它并非完全符合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考量,同时也并非能反应知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人文特性,叶齐政教授认为“教学体系”必须重构,否则难以担当技术基础课的大任。他提出按照教学要求将内容结构进行逻辑化的重新梳理,总结提炼了 “静电场理论逻辑关系图”,“恒定磁场理论逻辑关系图”,“时变电磁场理论逻辑关系图”,将整门课程几乎所有内容都囊括在其中,在教学中就围绕这三个逻辑图展开内容组织,逐步提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当时所学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学习完后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若干年后虽然忘记细节,但胸有成竹,脑海中不是琐碎的知识,而是方法和思想。他充分利用电磁场理论本身隐含的丰富物理思想,根据这些逻辑关系图,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思想高度和今后工作的方法。上述这些重构工作获得学生的好评,特别是毕业多年后的学生的好评

从科学模型到教学模型的重构。从科学体系到教学体系的重构,第二个重点就是具体到基础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课程的基础性,涉及到很多概念,而概念又离不开模型。叶齐政教授抓住科学模型这个牛鼻子,提出从“科学模型”转化到“教学模型”的教学思路。作为科学模型,一般来说其正确性是相对的,多层次的,但限于课程的基础性质和学生专业的限制,不可能讲授最正确也是最复杂的模型。因此他在教学工作中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反复琢磨合适的教学模型,例如恒定电流场导体中电子运动的模型,不能也无必要用量子力学模型,而是需要用经典电子理论为基础的模型,但一般教材中的模型又不能反映晶核正电荷的状态,导致很多理解问题出现,同时为了反应核心思想,也不能完全根据数值计算结果设置电荷分布,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型,这种教学模型对学生很快理解和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直觉也有促进作用。

紧跟学科发展,完善教学内容。二十多年以前,由于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不足,电磁场数值计算尚无法进入普通工程实践。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及应用水平都在发展,今天电气工程大部分学科方向的研究和工程实践都离不开电磁工程计算,这对《电磁场与波》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叶齐政教授在有限的电磁场数值计算课时中,努力改变这部分传统教学中重理论,少实践的倾向,组织鼓励课程组老师重新编写该部分内容,并在PBL课堂中反复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取得丰硕成果,受到学生欢迎。尽量发挥有限课时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叶老师对教学的精益求精。

二、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化课程组织为剧本编写

电磁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数学公式奇多的课程,有些同学视为天书,高年级同学的传言往往影响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的情绪,因此教学的起步阶段必须吸引学生到课堂上,学期中间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困难时需要鼓励学生,这些都需要较高的课程组织艺术。叶齐政教授从全课程的组织,再到每次课的组织,都尽量按照章回体小说来编剧和导演,既深入浅出,又精彩纷呈,同时又体现了课程特点和结构发展。经过多年带领课程组教师一起努力的结果,《电磁场与波》在学生中间的反映得到很大改善。

全课程的组织。“编写”贯穿课程始终的精彩剧情,是教学艺术。叶齐政教授在静电场、恒定电流场和恒定磁场的教学中,先是利用一些机会反复“机械”比对三者的联系,比如都讨论同轴电缆,双传输线等问题,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偶尔还“剧透”一下;然后在时变电磁场中再“互为因果”的比对,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在相对论(简单讲解)中的“统一”的比对,达到课程的高潮,展现本课程的精华思想和方法;最后采用“准静态场近似”结尾,落到实处,解决工程问题。这条主线索很好地展现了课程的波澜起伏,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和激励了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的积极性。

每次课的组织。具体到一堂课的组织,叶齐政教授没有按章节编写教案,而是按每次课(两节课)编写教案。每次课都有自己的主题,都有引子,线索,高潮和结尾。这样的“导演”虽然需要做大量的调整组织工作,但重点突出,也使枯燥的课程尽可能的精彩。

三、精心设计,激情澎湃,上三尺讲台进精彩戏台

叶齐政教授认为教学工作首先是一门技术活,做得好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他认为教师站上讲台,就是在演一台话剧,教师的激情,讲课的“抖包袱”,剧情的安排,都是为了和学生产生共鸣,这些都需要较高的课堂掌控水平。

他授课方法多种多样,随内容、学生和当时课堂气氛而变,始终追求和学生的共鸣。早年全用粉笔板书讲解,基本是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表情和应和的情况),随时决定下面的讲法,这样的讲法虽然挑战大,但也激情四溢,偶有神来之笔,往往陶醉其中,可见其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后来随着ppt的引入,其虽有图表、动画、大信息等优势之外,但随时调整的余地相对较少,为此他也尽量课前多做些预备讲法,考虑问题多种提法,有备无患。有时甚至故意错讲、倒讲,突然反问学生;有时借用课堂突发事件,顺手引入教学;有时借用流行明星话题、网络潮语调侃教学内容等,受到学生欢迎。

多年以来,他一直鼓励学生提问,甚至学期开始就提出:指出老师讲错的地方、提出老师没想到的问题,都额外加2分的鼓励措施。他说有时学生问的问题使自己窘迫,但也使得后续教学更加完备、精彩、甚至成为新的吸引学生的知识点,这正是教学相长。

四、未雨绸缪,润物无声,视教书育人为有教无类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叶齐政教授不但在课堂上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在培养硕士、博士生的过程中也以自己的耐心,身体力行感染学生,同时他还主动担任本科生的教师班主任,直接面对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

他在担任教师班主任期间,根据自己了解的毕业生中一些掉队学生的情况和一些学霸的情况,把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放在可能出现问题的所谓“落后”学生上。未雨绸缪,他在入学教育中反复强调制定远大目标的重要性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强调克制自己的重要性,强调寝室同学的互相帮助,强调有教无类的重要性。他在第一学期结束后,及时和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一起分析学生的问题,并在第二学期中重点关注这些学生,他每周安排一次午餐时间在食堂和特定学生谈话,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循善诱的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强调“不较一时之长短,要比一生之起伏”、面对困难,发现亮点、毕业工作后未必不是一条好汉、眼下不掉队就是成功等等思想,鼓励学生。他所带的班级最后全部学生都顺利毕业,这是他最欣慰的地方。

他也认为大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但并非只有学习成绩好一条路,有教无类,综合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哪怕是独立生活能力的进步都是大学生活的成绩。他的这些想法在学生干部会、在班会、在和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的交流中都一一体现,润物无声,他相信今后会结出硕果。他还带领班上的四个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利用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探索新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