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education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教务动态

电气工程学科以学生为中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3-09-18 作者:杨勇 浏览次数:

为适应全球工业升级和产业竞争加剧的发展,未来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不断进化,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亟待革新。新工科建设所提出的新理念、新质量、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其目的正是为了重塑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跨界交叉融合,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更要突破传统工科界定,主动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需求,还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价值引领与工程教育交融,培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2016年以来,电气学院在国家首批、第二批新工科项目等27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持续开展了电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学院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明德-通识-专业-实践四大板块为主体,以铸价值之魂、重科学素养、强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电气专业创新人才荣誉学位培养体系。

目标体系构成与学生成长过程紧密契合。一是铸价值之魂,即凝练创新引领者的核心素养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构建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厚植家国情怀。二是重科学素养,即面向未来对创新人才所需知识内涵和边界再设计,精塑专业课程体系,为创新引领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三是强创新能力,即以探究性实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挑战未知的学术志趣,构建一体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多维度系统性培养主动创新意识、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潜能。通过上述举措,充分发挥学科底蕴深厚优势,创新科产教协同机制,实现优质科研资源向创新人才知识体系和培养体系的有效迁移。

成果实施以来,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认可,形成了显著的创新人才“高原”现象。在校生优良学风班比例达90%,举措获央视报道和人民日报专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获全国挑战杯主赛道特等奖、互联网+大赛金奖等赛事最高奖13项,国际性奖项61项,其他国家省部级奖项207项。超过70%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专业课程和优秀教材辐射全国,共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电路理论》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课程负责人受聘人民网课程思政特聘专家,面向全国开设课程思政系列讲座。《发电厂电气部分(第五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工程综合训练、科研综合训练分别入选20192020 年中国高教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院总结在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等方面经验,出版全国首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11家中央媒体报导,推广至全国23个省市多所高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李元元书记、尤政校长也相继在权威媒体阐述创新人才培养内涵,提出要“大力培育创新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更好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未来产生更多从01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电气工程作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的支柱学科,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精准服务碳中和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不仅需要突破强电磁装备、关键元器件等系列“卡脖子”技术,更亟需深入拓展新型电力系统理论、强电磁科学等基础性研究。电气学院拟聚焦拔尖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服务国家战略不够精准等问题,以科学与工程教育范式融合创新为理念,在高原上铸高峰,打造电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铸峰计划” 培养新体系,培养基础拔尖和工程卓越的创新人才,持续探索并构建电气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科大模式,丰富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范式融合创新的理念,支撑华科大相关工程学科以及基础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