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s
Links
Contact us
2025年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关于表彰2024年度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朱增伟教授荣获“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个人”表彰。
朱增伟博士于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他远赴法国深造,于2008年至2009年在法国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院(ESPCI)进行联合培养学习。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他继续在ESPCI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完成海外学业后,朱增伟教授心怀科研报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于2014年6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他专注于强磁场研究,活跃在研究领域的国际舞台上,为学校在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国际项目开展、学生国际联合培养、国际会议参与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领域有力地传递了华科大的声音。朱增伟利用强磁场平台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2024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先进个人”的表彰。
踏上寻梦旅程
朱增伟在读研究生时,也面临选择研究方向的困惑,他也曾像众多学子一样茫然。“我当时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最好的,选择强磁场一部分是出于兴趣爱好,可能也有一点机缘巧合吧。之后在研究过程中就对它越来越喜欢了。”他选择了强磁场这一研究领域后就一直坚持,在科研的沃土上深耕细作,也逐渐培养出了对强磁场研究的热爱。2014年6月,朱增伟教授选择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工作。“华科有国内最好的强磁场研究设施,科研氛围很浓厚,在这里做科研我很高兴。”华中科技大学的先进设施吸引了朱增伟教授,他来校后借此设施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和国内外合作,为强磁场中心作出了卓越贡献。朱增伟教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默默耕耘,十年如一日。特别是在2024年,他的工作成绩尤为突出。以下是他在2024年工作内容的简要介绍。
学科聚力强国际
数年磨砺,如琢如磨,终成玉汝于成。朱增伟在学术合作方面积极主动,表现卓越,2024年成功联合美国洛斯阿拉莫斯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等全球主要强磁场设施,以及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等知名学府,共同完成了邻界铋孪晶中电子的高场不溶性研究,并在npj Quantum Materials上发表重要成果,同时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2篇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文章。尽管在研究中遇到了许多技术、科学上的挑战,但他和团队持续攻坚、深刻反思、一起讨论,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耕科研育英才
朱增伟在教育上循循善诱、甘为人梯,很乐意学生与自己交流,无论是科研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他都愿意倾囊相授。受法国研究氛围的影响,他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人,压力大时,他会暂时从繁重的科研工作中剥离出来,有时候放空一下大脑会有更好的想法。当感觉压力缓解、状态好转时,他会再次投入科研中。通过科研与生活的良好平衡,他总是能使自己处于高效的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他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润物细无声,他鼓励学生们脚踏实地做科研,在科研探索中不断突破创新,但也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他说“学生在做科研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坚持去想,想不出来时就去看文献。科研成果的取得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结果。”
在学生培养上,朱增伟积极推进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并且持续选派学生前往国际知名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去年派遣博士生郭晓东至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进行联合培养,并成功接收法国博士生Charles Menil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联合培养。此举不仅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构建起知识共享的平台,也为学生国际视野的开拓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宝贵机会。
凝聚力量铸辉煌
多年来,朱增伟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他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作为访问学者出国交流,吸引国外学者来校交流,推动学术合作。在去年的国际会议交流方面,他参加了第13届国际高磁场研究会议(RHMF2024),并发表了邀请报告,积极与与会专家讨论并邀请他们开展合作研究。组织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磁输运研讨会”(2024 MTW-HUST),邀请来自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湖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共14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来校参会。他也基于大设施优势,吸引国外课题组来华开展科学研究。2024年7-9月,他以访问学者身份访问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并在该学院作报告,介绍中心和个人成果。同时,他还访问了法国公学院的Benoît Fauqué教授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Alaska Subedi教授,与他们研讨并展开学术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合作网络。在谈到这次访问的收获和感悟时,他说:“他们的学术氛围很好,大家都喜欢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深入交流,激发出灵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这种方法可以借鉴到国内的教学、研究中来,持续深化合作交流,提高合作质量,促进建设成效的取得。”他十分重视集思广益,表示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智慧。因而他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多与别人合作讨论可以激发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他表示,未来会利用设施优势这一合作契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更多国外专家来华进行科研合作,为学院国际化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