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ers
Links
Contact us
2008年9月,邹云屏教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
那个平静明朗的下午,在会议桌前,40年代出生的邹云屏教授身着朴素的白上衣,笑容和蔼。他时常低着眼回想,手指不停摩挲着摘下的眼镜框。他总能不紧不慢地找回记忆的碎片——那些日子沉静的就像躺在他怀里的“玻璃珠”,由他娓娓道来。在他看来,应用电子工程系就是他的家,他这一辈子都在为其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
他于1964年考入华中工学院造船系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应用电子工程系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其专业三次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船舶电气自动化,经历应用电子技术,直到现今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了使学科专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四十余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以身作则、承上启下,为学科继续不断发展做出了贡献。
打好基础,苦练内功
“那以前爬喻家山,往湖对面青山那边望去,灰蒙蒙一片呀。”很多在华中大长时间任教的老师都这样形容过青山区炼钢的景象。而时间回拨到1975年,沿湖路的两侧春寒料峭,年轻的邹云屏和他的同事就靠着这条路往返。
最初在教研室工作的几年里,他替各类学科的学生尽心尽力地辅导,那时候的教研室囊括着数理化等等一系列学科的任务,而这些任务都被邹云屏一一完成,打下肯吃苦留下的坚实基础,支持着他继续进步并且迎来了机会。
“华中大曾经的校长黄树槐,1975年时他还是机二系(也就是现在的材料学院)一名普通教师,我跟着他做了第一个科研项目。”现在回忆起来,他还是颇有感触,口吻轻松地继续讲道:“当时也有人把锻压专业叫做‘打铁’专业。“800吨快锻数控水压机”是第六机械工业部的攻关项目,黄树槐老师担任课题组组长,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帮他搞该项目的数控部分。”
邹云屏教授开展船舶电气方面的科学研究
步入七十年代,我国快锻水压机加工技术整体依旧落后,工人生产条件恶劣。黄树槐老师带领着包括他在内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尝试研制数字控制水压机。在那样的年代,快锻水压机的数字控制,无论是在物质器件还是技术条件都是极其艰难的。
在当时连集成运算电路都没有,邹云屏和同事一切都要用分立元件逻辑门电路开始拼接,搭建加减法运算器等控制电路。相比于现在的集成芯片,无论是运算速度还是可靠性都是完全没有办法比的,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最终当这份成果出现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时,他已然把这段经历当作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刻,成为了内心的烙印。
“那时公交很乱,如果乘坐公交到471厂,三个小时不一定到得了。我们就从学校后面的喻家山走过去,一趟花两个小时左右,每次礼拜六上午回学校,礼拜天下午赶去471厂,在那边待了近两年。”邹云屏还是念念不忘,双手交叠继续说道:“我们跟着黄树槐老师完成了该课题项目,当时长江日报以接近整整一版的篇幅报道了黄树槐老师的事迹,那样一大版。”他拿手画了一个大框,打趣地说道:“去到那边也没什么特别的科研经费,唯独就是在那边吃饭不要钱……”
可以设想,那些年轻的、辛勤的汗水没有白费,交出了一幅美丽答卷:一台快速平稳精确运行的快锻水压机为共和国造船事业献上了一份厚礼。
预则立,不预则废
邹云屏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充实,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遗憾。他清楚经历每一次遗憾之后都要吸取教训,尤其赞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
1994年,他出任造船系副系主任(后来的交通学院副院长),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他一次次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专业的其他课题组,都出现对新出现的技术准备不足的情况。“第一是当我拿到由软开关技术申报的自然科学基金之后,全国掀起了一片研究软开关的热潮,那时只有我一位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来做这个项目,相比人家是多位老师组成的大科研团队来研究相关课题,其影响力远超我的团队;第二次由多电平技术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出现了和研究软开关相同的情况……”于是他才注意到不仅需要超前的想法,还需要发展出一个大且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去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
邹云屏教授考察水力电力设施
在那时,身为副系主任,他主要负责研究生教育部分。科研上的经历使他更清楚明白地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然而当时情况并不乐观,负责教学的骨干教师有不少30年代和40年代生人,与后续招聘的教师也存在学历的差距。同时,研究课题所需要的实验条件方面也急需改善,很多课题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那样很可能是拿不出理想成绩的。于是他摩拳擦掌,提出了要年轻化、博士化的口号,积极培育应用电子工程系方面的人才,提携后进。他把自己的定位为承上启下的那一辈人,同时努力争取良好的实验条件。在他的任上,新的电力电子实验室逐渐与导师、研究生的日常科研靠近,大批老旧的、不适宜再使用的电力电子器材被更换,逐步实现了组成应电系的全体教师拥有着博士学位的目标。
可以说,邹云屏教授把发现问题看作第一步,针对问题的关键做足了计划和准备,于是才有了发展强有力的科研大团队的决心,有了接下来聘用人才改革教师队伍以及改善学生老师实验条件的决定。正所谓,脚踏实地的每一步,都是铆足劲才换来的进步。
既要不忘初心,又要敢为人先
1984年,他身为教研室的副主任,公派留学前往日本广岛大学。这次留学极大增加了他的见识,尤其是学习到新的编程语言的运用。新奇的知识世界很有吸引力,但他还是决定完成学业之后立刻回国。他知道,作为公派留学生国家对他饱含期待,许多日的相处中他也认清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莫名的瞧不起是从何而来。他决定不忘记出国学习的初心,回到属于他的那个教研室。这时教研室副主任职位依旧由人代理,同事们一直期望着他回来,教研室时刻欢迎他的回家。
意识到日本采用C语言作为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先进性,他第一时间打算写一本C语言的教材。尽管他对这方面的知识体系已经十分清楚,可是教研室的老师们不同意。虽然是很遗憾,但他并不气馁,开始把精力放在信号处理方面,先后完成了《信号变换与处理》,《检测技术及电子电路设计》《信号与线性系统》等书的出版,算是重拾了没能编写C语言教材的初心。
从对计算机语言的远见来看,他身上就有明显的敢为人先的特质,这对于一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无论是造船系还是后来的应电系,所接手的课题以军事需要居多,肩负起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命——自上世纪70年代,陈坚教授就陆续为海军做项目,不久他也加入这一行列,身为课题组组长率领攻关舰载直升机设计起飞电源,特点是低电压大电流。该项目时间长达花费两年之久,他要面对的同种电缆相比美国使用的电缆长度整整超过数倍,需要承受更大的电压降落干扰,首次实验电压直接掉落到一半不到。
邹云屏等应电系教师参加台北IECON2007国际工业电子年会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挥着手,仿佛想把当时的一穷二白的印象展示给众人。他说道: “甚至当时都没有可使用的可控开关元器件,更不要说像现在的IGBT等等器件了……等到最后直升飞机呼噜呼噜呼噜旋转升空成功之后,还是感觉到很欣慰的。”历时两年半研制舰载直升机直流电源,填补了国内该项目的空白,受到海军方面相当大的重视。随着相关器件的飞速发展,该技术依旧在不断提升,为共和国的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想要把自己的行动活成了一种表率,表达出不放弃原先的期望和理想的人生态度,还有在面对沉重的困难现实依旧勇往直前的精神。
邹云屏与同学们在辽宁舰模型前合影
他口齿清晰地讲了很多事情,花白的眉毛也舒展了。对别人来说回忆其过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愤懑、艰辛、沮丧、乐观种种情感。但对他而言,过往是印象,是情怀,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平常。
回顾他那充实的四十余载岁月,仿佛时光耕耘土地,起了高楼又再造青山。对他而言,命运埋藏的路线,他已经按部就班地走过;虽说热泪盈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明朗的春光依旧在他的胸中流淌。
邹云屏教授回顾应电系发展历史
邀请他勉励后辈时,他再次耐心的嘱咐:“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对本科生,要为这本科的四年做好规划呀!” 他坚守的准则陪伴他走到如今,而他回望过去勉励后辈的这番话,其中的浓重真切的心意依旧在缓缓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