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大楼A座

 

学院新闻

“忆岁月峥嵘,葆育人初心,创辉煌未来”被评为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征文奖(孙亲锡老师)

发表时间:2025-04-01 作者:王佰盛 何武 浏览次数:

春风化雨润桃李,蜡炬燃血照辉煌。在华科大的历史长河中,群星闪耀,无数教师怀揣着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以一腔热情,从沉思的书桌走向三尺讲台。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用一支粉笔,点亮了学生的梦想,托举了民族的未来。

1969年,孙亲锡老师毅然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工科之路,开启了他在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数十载的奋斗征程。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纵览群书的学者,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孙老师的足迹,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倾注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他对未来学子寄予的殷切期望,更传递了他那份对知识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

教学育人,成果显著:

1976年,国内的电力体系才刚刚起步,能开设电力专业的学校并不多。孙亲锡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带着满腔热情,从外地回到母校华中工学院工作,主要执教《电路理论》这类基础课程。

第一届班级招生并不多,但人少志不穷,孙老师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带领大家一起努力钻研基础理论。孙老师深知,知之深则行愈达。基础课程不仅是电气专业学习的牢固根基,更是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石。“雏凤清于老凤声”,孙老师的一名学生在华为任职不久后就解决了公司十几年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于行走中沉潜,于沉思中前行,这就是学习与钻研的意义,也是“知行合一”实干精神的最好体现。

1 孙老师参与编制的书籍

除了日常的教书工作之外,孙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党支部书记。为了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他为班级设定了三个“最多”目标:党员人数最多、考研人数最多、竞赛获奖人数最多;在支部例会上,孙老师关注发展对象的选拔和成长。他时常告诫学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坚定信念和服务人民始终是党的主题,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于心,并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我。”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不仅在学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在体育、德育上表现出色。学生的成就,映照着孙老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孙老师的教学事迹,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的真实写照。

2 孙亲锡老师对学生亲切叮嘱

今昔对比,艰苦卓绝:

1976年到2006年,悠悠三十载春秋,孙老师在华科校园内辗转迁徙了六次。他的住所从简陋的单人间到宽敞的四室二厅二卫,生活环境越搬越美。“这房子啊,恰似我们的共和国,在筚路蓝缕中一步步成长,迈向强盛。”孙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还需时常出差解决棘手的工程问题,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当时,出行条件颇为艰苦,时常遭遇买不到卧铺的困境,只能将就于简陋的地铺。然而,但孙老师凭借着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电力专业不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老电力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造就了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电力人才,助力了中国电力行业的腾飞。

3 曾经的居住区:西一区

贡献终身,始终如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转眼间孙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一个为学校付出了所有青春和心血的老人仍抱有老骥伏枥的豪情,那颗乐教爱生的心还在继续发挥余热。孙老师在退休后成为了学校的督导,爱之深责之切,他持续关注着学生的动向,发现了到课率不理想、滥用AI、线上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孙老师也对于年轻教师提出了三个期许:做到内容充实,课堂活跃有互动,讲课富有激情。他希望学科能回归本质,学习能回归本位,教育能回归初衷。让教与学真正成为“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人点亮另一个人”的心灵唤醒。

4 退休生活:孙老师进行退休党支部工作汇报

回顾过往,落地生根,硕果累累。孙老师的故事,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顾,是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诠释,也是不懈追求“传道授业解惑”的见证;展望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华科大电气的新青年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前行的一代,应当继承前辈精神,肩负重任,力扛千钧。走好新一代电气人的长征路,书写新一代辉煌篇章!

5 孙老师与学生的访谈合影